一、机构沿革
(一)机构设置
楚雄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于1978年5月30日成立,1987年7月27日至28日召开楚雄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7人,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专职1人、兼职2人),与市科委合署办公;1993年8月24日至26日召开楚雄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1人,市科协二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常委7名,设专职主席1人,副主席2人(兼职),1993年11月经中共楚雄市委市党通字[1993]82号文件明确,楚雄市科学技术协会为市属一级局机构,为正科级单位,办公地点搬到市委办公大楼,市科协独立建制。1994年7月市科协配备了专职副主席。以后每五年换届一次,1998年11月17日至18日召开市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届委员会委员29人,常委11人,主席1人,副主席4人(兼职3人)。200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9人,主席1人,副主席4人(兼职3人)。2009年2月19日召开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9人,主席1人,副主席4人(兼职3人)。
2002年市党办通[2002]42号《关于印发<楚雄市科学技术协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核定人员编制4人,领导职数: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1人,股所领导职数1名、工勤人员1名。2006年增加事业编制2人,人员增至到6名。2010年市委第60次常委会决定增加编制2人,经费列入财政全额预算。
(二)组织体系
楚雄市科协组织系统包括市科协机关、云南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函大)楚雄市分校、市级15个自然科学学(协)会,15个乡(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151个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
1、楚雄市科协机关:为正科级单位,有人员编制6人,主席、副主席各1人,内设1个综合办公室4人。设机关党支部一个,有党员8名(含退休人员2名)。
2、乡(镇)科协:属市科协团体会员单位,全市十九个乡(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于1987年后先后成立。1999年,按照市党发[1998 ] 28 号文件 “党委书记直接兼任乡(镇)科普协会主席,村委会支部书记直接兼任科普分会会长,科技干事担任秘书长或副主席,乡(镇)各站所负责人进入科普协会领导班子”的要求和《科协章程》规定,市委办下发了市党办通[1999]22号文件,要求全市乡镇科普协会如期换届,实现了全市各乡镇科协统一按期换届,届期统一为第二届,2002年为第三届,2006年第五届。2006年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科普协会届期顺沿与乡镇党委同步,五年一届。
3、云南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楚雄市分校:是云南省农函大分支县(市)级办学机构,隶属市科协,下设乡(镇)辅导站15个。
4、市级自然科学学(协)会:是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遵循办会的章程和规定,自愿参加成立的科技学术群众团体,是市科协的组成部分,受市科协和挂靠单位共同领导。
5、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是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由农民自愿联合组织起来,以物质利益为纽带,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推广科技、开拓市场为目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互利互惠、自我管理服务、自主合法经营、自我发展致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种农村新型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其主管单位是市科协,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8个,其中农民专业协会151个,会员73452人。
二、主要工作及重大活动
(一)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市科协及其所属组织,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唱响科普主旋律,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和动员全市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我市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遵循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的“三个服务”理念,全力推进城乡科普事业发展。
认真履行人民团体的政治责任:在揭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政治斗争中,市科协及其组织在全市范围内,从1999年深入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科普宣传以来,共进行“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反对邪教”为主题的各类科普活动5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0多份。2003年 5 月在防治“非典”过程中,市科协及时征订有关防治“非典”的科普宣传画共760多份,发向19 个乡镇152 个村(居)委会;城乡各中、小学,积极开展“依靠科学、防治非典”、“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等活动130多次,发放科普资料200000多份,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树立了预防“非典”的决心和信心,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2005年11月楚雄市富民镇发生禽流感,市科协及时开展宣传,将2000多份宣传挂图、资料发放张贴到学校、村委会和人口稠密区,为防控禽流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06-2010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城乡共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26次;在桃园湖广场举办“科普专场文艺演出”10余场,观众达3.5万人次;在市民广场、三老电影广场、活力广场放映科普电影1万余场;“科教进社区”11次;“科普大蓬车”进农村(社区)、学校15次;开展科普知识巡回展览7次、展出科普展板挂图1万多块(幅),发放科普资料56.5万份(册)、编印《科普简讯》13期,服务群众50余万人;举办领导干部的科技知识报告会(讲座)17场,参加报告会和讲座的各级领导干部达13000余人次。使科普活动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营造了良好的大科普氛围,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2009年在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中,参与举办各类科技抗旱培训班723期,培训群众53700 人次,为抗旱保民生,抗旱保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保持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科技下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市科协每年积极参与市委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同时。适时组织相关科技人员深入城乡、农村、农技协进行宣传指导,开展科技常下乡活动。
城乡科普宣传:市科协及所属团体每年围绕中国科协宣传主题,组织市级(学)协会、科普志愿者、市乡科技部门,在城区和乡镇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举办科普讲座、展板宣传、产品展示、专家咨询、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举行科普电影晚会和科普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2007年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以来,在楚雄市电视台开办的《科技之窗》,坚持每周播出4期,全年208期,约160个小时,从未间断。在全社会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普进校园: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创新实践能力,市科协每年在城乡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宣展和讲座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和健康发展。
其它科普工作:2004年楚雄市作为云南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重点县(市)之一,市科协按照省科协、省统计局的要求,精心组织,如期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为摸清全省公众对科技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数据。2005年中国科协授予王应德同志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马文辉同志全国科普进社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2008年楚雄市农函大分校被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表彰为先进分校。2011年5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市。
(二)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为契机,四类人群为重点,充分整合科普资源,大力推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
2006年成立以市政府联系科协的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在市科协),2007年制定印发《中共楚雄市委、楚雄市人们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市党发[2007]33号),将《科学素质纲要》的贯彻实施纳入“十一五”规划。2009年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了充实,各乡镇均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自2008年起市委常委会每年听取一次以上科协科普工作重点和纲要贯彻情况汇报,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保证了纲要的贯彻实施。从2006年起我市科普经费按人均0.50元列入财政预算,2011年提高到人均0.8元。
以科学教育和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2006年来,组织开展大型青少年主题科技活动22次,举办青少年科技讲座51场,参与师生5.4万人次。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近4.6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先后荣获全国奖4项,省级奖273多项、州级奖800余项,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学校17所。
整合各类资源、群策群力,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以农函大、农广校、乡村党员活动室、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等平台,在农村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开展农民素质培训1100多场,培训人员17万余人;招收农函大学员1800多名,结业率98%;同市委组织部一道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2500多人次;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广大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提高,推动了农村科学普及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通过培训、竞赛及活动,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提高。通过劳动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以及社区科协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竞赛、职业技能提升等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在全市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00余人;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近15000多人,城镇人口的科学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干部教育为重点,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通过科普活动和公务员培训,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每年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专题培训9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举办科普讲座、科普报告会3期,参加人员1500多人。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
1986年楚雄市开始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市科协作为农民专业协会的主管部门,始终把组建、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作为推动农村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专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合理布局,改进基层政府调控农业方式,改善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意见》及相关政策措施,在服务“三农”发展中,因地制宜地加强指导、规范,做好典型协会推介、示范、带动。到2011年12月止,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协会151个,发展会员73452人,服务带动会员和农户15109户。先后四期累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268人。吕合干田优质梨协会、东瓜桃园蚕桑协会被省科协评为“云南省百强农技协”。使我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增收实践中,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四)开展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为加快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和农函大培训,我市自1994年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以来,每年宣传动员各乡镇积极进行申报,并由市科协组织市初评委进行认真评审,年均评晋各类农民专业技术职称200多名。
(五)加强学(协)会管理,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科技人员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举荐优秀人才;市科协以学(协)会为基点,加强学(协)会管理,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培养、发现优秀人才,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的开展。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在反映科技工作者诉求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2009年市科协还组织了40余名基层科技工作者进行体检,努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增强影响力、凝聚力。
(六)大力开展科普示范创建工作
打造科普典型,树立品牌。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按照《楚雄市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对照创建标准,组织实施市级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到2010年止,全市己命名省级科普示范村6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7个、科普示范村43个、科普示范社区3个,科技示范企业4户,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为一体的科普示范园区4个。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实施情况。市共组织实施实完成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表彰奖励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技协项目2个、科普带头人项目1个;省科协、省财政厅“七个一”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3个;州科协、州财政局“五个一”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15个;市科协、市财政“五个一”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4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79.5万元。按照国家、省、州科协、财政部(厅、局)的统一部署,一是由州、市科协和州、市财政局按照统一样式、统一规格、统一招标的模式,为项目建设点统一制作了规范实用的科普宣传栏25块;有效整合科普资源,把科普学校(农函大培训室)与项目点的党员电教室、成人技术学校等互建共用,科普服务站、科普图书室同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活动室等综合共享。累计为项目建设点采购、配置了科普书籍12500余册、科普光碟1600套、科普书柜21套、科普资料和25套桌椅等设备。选聘了项目点一把手为科普宣传员,建设完善成立项目点的农技协。并把其余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点协会的扶持和对会员群众的科技培训及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解决了项目点协会工作培训经费。强化了村小组、村委会的科普设施,加强了宣传培训,在带领农民群众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开拓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出了典范。如:苍岭镇马石铺村民小组,通过“科普惠农兴村”建设项目实施,建立奶牛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带动奶牛养殖户12户,肉牛养殖户24 户,形成有名的奶牛科普示范养殖基地。东瓜桃园蚕桑协会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桑园面积从 108亩发展到了2503 亩;产值从7.56 万元增加到520万元。协会先后受到团中央和省、州科协和市委表彰,多次接待外地州、县及国家、省、州科协的参观检查,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示范单位创建。在吕合干田优质梨协会、桃园蚕桑协会两个“省百强协会”的基础上,按照州科协联发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市农禽养殖协会、桃园蚕桑协会、市食用菌产业协会、干田优质梨协会4家,经检查考核,已成功创建,被命名表彰为州级示范协会;市汇东奶牛养殖协会、苍岭镇红梨协会、东华林业产业协会、子午烤烟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工作正在展开,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各级的肯定和市场的认可,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己成为我市农村基层开展科技培训、推广实用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力量。如干田优质梨协会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85%以上的农户加入协会,已发展会员452名,优质梨种植面积8500多亩。2010年,协会会员产优质梨1100多吨,收入360多万元,会员户均收入6800多元,最高达12万元,收入3万元以上的60多户,收入1万元以上的150户。2009年以来,随着梨园挂果面积的不断扩大,协会又借助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支持,投资83万元建盖了占地10亩,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集办公、培训、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协会用房和一座容积500立方米的冷藏库,可一次为会员提供200吨鲜果冷藏服务,优质梨产业已成为农户增收的新亮点。楚雄市大过口乡,全乡共有1.5万多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3%,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边远山区乡镇,通过组建协会,大力发展魔芋产业,全乡己种植魔芋1.25万亩,产值达1亿元以上,80%以上的农户都成为魔芋种植户,人均收入达7000元以上, 魔芋种植己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河前村委会依托省级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和“十里茶花溪”项目,大力发展以茶花繁育、栽培、交易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茶花产业,组建了茶花协会,发展了160名会员种植茶花,仅茶花种植一项就给会员人均增收800多元。
通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建设“环楚科普示范圈”,州级示范合作组织的创建,一大批科普示范乡镇、村委会(社区)、基地、协会等典型的相继建立和健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城乡科普工作的新发展。
三、工作人员名录
(一)楚雄市科协历届主席、专兼职副主席
姓 名
|
性别
|
民族
|
学历
|
籍贯
|
职务
|
任职起止时间
|
李文相
|
男
|
彝
|
初中
|
楚雄
|
主席
|
1978.5——1982.1
|
吴学忠
|
男
|
白
|
大学
|
大理
|
主席
|
1982.1——1993.12
|
李铨章
|
男
|
汉
|
大学
|
临沧
|
主席
|
1994.1——1998.3
|
王应德
|
男
|
布依
|
大学
|
贵州
|
主席
|
1998.4——2006.3
|
李忠贵
|
男
|
彝
|
大学
|
楚雄
|
主席
|
2006.3——2007.3
|
白新伟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主席
|
2007.3——2011.5
|
谢洪学
|
男
|
彝
|
初中
|
楚雄
|
副主席
|
1978.5——1982.1
|
王应德
|
男
|
布依
|
大学
|
贵州
|
副主席
|
1982.1——1994.1
|
段文彦
|
男
|
汉
|
中专
|
临沧
|
副主席
|
兼、1994.1 一 1998.11
|
杨丕昌
|
男
|
汉
|
中专
|
楚雄
|
副主席
|
兼、1994.1 一1998.11
|
符忠良
|
男
|
汉
|
中专
|
楚雄
|
副主席
|
1994.7 —— 1998.3
|
李大义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1998.ll 一一 2006.11
|
刘发明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1998. 11一2003.12
|
李忠富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1998. 11一2003.12
|
钱 锋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1998. 11一2003.12
|
张宗贵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2003.12—2009.1
|
周自强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2003.12—2009.1
|
伍春惠
|
女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2003.12—2009.1
|
钱宗芬
|
女
|
回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2006.6——2011.5
|
张 明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2009.2—2011.5
|
包国莉
|
女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2009.2—2011.5
|
李志军
|
男
|
汉
|
大学
|
楚雄
|
副主席
|
兼、2009.2—2011.5
|
(二)楚雄市科协机关现职工作人员
姓名
|
性别
|
民族
|
学历
|
出生年月
|
参加工作时间
|
职务或岗位
|
白新伟
|
男
|
汉
|
大学
|
1962.3
|
1981.8
|
主 席
|
钱宗芬
|
女
|
回
|
大学
|
1970.7
|
1991.8
|
副 主 席
|
王应德
|
男
|
布依
|
大学
|
1953.11
|
1975.7
|
主任科员
|
李大义
|
男
|
汉
|
大学
|
1958.3
|
1981.8
|
主任科员
|
杨慧国
|
男
|
汉
|
大学
|
1966.10
|
1987.7
|
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科员)
|
周兴浩
|
男
|
拉祜
|
大学
|
1962.9
|
1981.6
|
驾驶员(技师)
|
(三)乡镇科协历任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
鹿城镇科协:
主席:陈显珍 盛必清 普春喜 郭孝益 李建勇 朱国良 马文辉 张学龙 李佑祖 向勇
副主席:杨正儒 张文跃 林开宏 王正华 杨益燕 董宏光
秘书长:刘福有 侯玲 彭晓华 董志权 周斌 马开聪
永安镇科协:
主席:杨应国 尚家友 李艳 莫存智 周志海 高建样
秘书长:胡周 陆永慧 蔡学斌 陆克让 王荣
东瓜镇科协:
主席:华家亮 罗以坤 周光德 赵万祥 华家亮 王有亮 李万翔 董正良 杨静 邓开荣
副主席:李国成 鲁晓兰 李志海 黄文 尹朝亮
秘书长:彭光合 张廷荣 陆海 李成 陈家明 王荣 宋绍许
紫溪镇科协:
主席:曹麟科 华家亮 徐家益 杨云兰 苏云学 李丽君 魏云宏 陶应辉 钱颖
副主席:董存山 肖永兴 李天明 李光燕 杨应金 杨俊 王玉兴 徐成聪 李润安
秘书长:徐朝信 李德勇 杨慧国 李华
吕合镇科协:
主席:冯家成 李明德 速建明 白兴伟 朱睿 甘小衡 陆海 王连波
副主席:钱家祥 冯加成 速进明 白兴伟 李能 朱学聪 杨明宏
秘书长:顾永华 李春德 倪丽琼
东华镇科协:
主席:彭国才 杨先贵 李德胜 王正华 杨久平 董智强 鞠兴阳 陆洪朝 黄国钺
副主席:刘仕庭 山育旺 李光华
秘书长:沈家彦 吴 俊 王中武
子午镇科协:
主席:尹朝富 尚加德 岩光学 董志昆 杨静 毕华龙 刘仕举 李洪坚 向勇 刘敏 宋振华
副主席:刘国顺 赵定兴 姚本湘 鲍有红 张林颖 普伟胜
秘书长:王其友
苍岭镇科协:
主席:周光德 张文跃 马仁富 马国雄 施剑波 宋国友 史发富 沈家良 盛卫华 周汝芬 李仕阳
副主席:罗飞宇 段腊全 李正元 李明海 邓光宾
秘书长:李玉忠 李朴高 金星 王文富 马继红
三街镇科协:
主席:陈开旺 杨光兴 封大军 杨玉万 周桥先 杨东 李学华 李树鉴
副主席:周富友 丁从顺 李勇 周国富
秘书长:普智学 王国才 者宗友 张发忠 谢洪明
树苴乡科协:
主席:罗正荣 杜建荣 曹云慧 鲁光福 董宏光
副主席:杜建荣 郑贤忠 刘华礼 陈富荣 张太云
秘书长:杨松怀 马子亮 郑菊香
八角镇科协:
主席:余茂功 罗玉书 谢大生 杜程 李有福 马子才 徐林宗 鲁潜 袁培林
副主席:王泽安 杨开成 马宁 赵兴福 王发明
秘书长:李常凯 者后贤 陶波 李勇鸿
大地基乡科协:
主席:刘正义 刘兆清 马兴华 史发富 赵宁 李绍辉 李有贵 李明全 李贵泽 罗华银
副主席:鲁再亮 郭永才 李存贵
秘书长:董正良 李绍辉 王景章 董朝凤 李世秀
西舍路乡科协:
主席:兰开华 莫存志 王天华 王文学 李维友 杨敬林 周志远 王庆贵 李先福
副主席:莫存志 王天华 徐丕军 王建华 曹宇辉
秘书长:王有富 鲁成山
中山镇科协:
主席:陈开旺 高万国 徐家益 沈家宏 刘发明 王加明 周彦忠 胡正有 何小昆 姚本湘 邹顺伟 郭宜宏 谢洪相
副主席:张周海 何云喜 李正权 丁志贵 王发荣 周永兴 李朴高 李成 姜仕金
秘书长:周学宏 李文亮 段美汝
大过口乡科协:
主席:何元金 何元喜 杨廷凯 李华 杨定荣 董正良 鲁光福 普有华 何金富 王建华
副主席:谢大林 李正明 鲁光福 普伟胜 杨明成 朱杰
秘书长:袁雪飞 段汝平 王廷军 李卓玲
新村镇科协:
主席:张继云 刘恩喜 朱国良 赵景忠 张学玉 杞昀 梓双福 王崇福
副主席:顾元山 朱国良 杨成武 周华忠 王莉
秘书长:樊忠亮 王国福 朱有玉 张超 王韵琴